首页 > 常识 > 正文

中国古代雄关都在哪里?

2023-07-19 10:13:04   频道: 常识

大散关

大散关亦称散关山口,是中国陕西省的关隘。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

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它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娘子关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有联曰:“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

镇南关

镇南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15公里处,踞大青山、金鸡山(古称锦鸡陵)隘口,与西北的平而关、水口关合称“南天三关”。它是中国南疆重要关口,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名“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今名友谊关。关城附近山峦重叠,谷深林茂,地势险要,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古有“南疆要塞”之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侵略军2000余人自越南谅山进犯镇南关,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军民在关内4公里处的关前隘英勇抗击,大败法军,史称镇南关大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中山、黄兴等发动推翻清朝的“镇南关起义”。1938~1944年间,胡志明曾在广西进行革命活动,多次经由凭祥一带进出越南。1954年北越独立后,胡志明曾多次经“镇南关”到广西访问、度假、过生日。因此,如今友谊关是中越两国边境线上最重要的隘口。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也成为古代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解放前属繁峙县管辖,解放后划分为灵丘的一部分,成为了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形,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的著名古关城,在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风景绮丽,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昭关

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城以北7.5公里处,东与和县善厚镇接壤,西与仙踪镇毗邻,南与环峰镇以昭关口为界,北与全椒县二郎口镇隔滁河相望。境内旅游资源很有特色,一是以古昭关为主的人文景观风景区,春秋时伍子胥为报楚王杀父、兄之仇,所达的昭关名扬天下,现关口屹立雄伟壮观的伍相祠;二是以昭关温泉为主体的自然景观风景区,昭关温泉,全县独有,日溢出水量2100吨,溢出水温43℃,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可兴建供人们娱乐休闲的度假村。

瓦桥关

瓦桥关,在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属古瓦桥,以地为名。约唐末置这关以防契丹。其时在这关的东北面又连置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由于“三关”一带地势低洼,到处是河湖盐碱地面,居民稀少,易为敌人所乘,在此设险,利于防守。唐代末年,东北部的契丹已日渐强大起来。契丹屡屡南犯,所以“三关”一带时有战争。到了五代,契丹激烈向外扩张,三关更是战火不断,因此这里成为古代作战的军事要地。古瓦桥关所在的现今雄县,是大清河畔的水埠,并有公路通往保定、天津、沧州等地,仍是今日冀中平原的水陆交通要地。

天水关

天水关,位于甘肃天水市西南45公里处,是三国古战场之一,又名“收姜维”。这是一个历史典故,描述了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决心出兵伐魏,先攻取了安定、安南两城,擒住魏国驸马夏侯楙,又假冒夏侯之名向天水求救,另外又命赵云乘虚攻取天水。守将马遵信以为真,部下姜维却识破此计,反而打败了赵云。诸葛亮爱姜维之才,探知姜事母甚孝,故意先攻姜母所居之冀城,以骗姜维往救,并暗遣魏延假扮姜维攻打天水。马遵中计,果然疑心姜维,等姜回兵,闭门不纳。姜维进退无路,只得归降了诸葛亮。

阳关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得名阳关。它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王之涣作的《凉州词》说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今天前往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

紫荆关

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在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它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紫荆关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紫塞荆城”4字石刻仍在。

天门关

天门关,又称鬼门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东部与北流县交界处的天门山上。石壁上“天门关”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天门山与龙狗岭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山峰高耸,至天门关处紧收狭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现今新修的玉(林)北(流)柏油公路从这里通过,是沟通梧州、广州、香港、深圳、北海、合浦的重要峡口。

萧关

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萧关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

南津关

南津关位于西陵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三峡至此穷”。南津关和瞿塘峡的入口夔门一样,是三峡尾端的天然门户。长江出南津关,便摆脱了高峡深谷的束缚,开始进入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津关北岸的下牢溪,又名下牢津,传说因刘备曾据守于此津之南而得名。

山海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等。商属孤竹,汉属辽西郡,隋开皇三年(583)筑关,名临渝关。唐设临渝关守提,明初建关设卫时,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关。该关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联结,古来即有“两京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争如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战,1922、1924年直奉两系两次石河之战、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并由此侵略华北及1945年山海关阻击战等,均在这里发生。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