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衣服独崇黄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成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如果只有单一的一种颜色存在,那情形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颜色的多元化,这世界才更绚丽。然而,就像个人的爱好都不相同一样,人们对颜色的好恶也有明显的区别。有一点大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民族尤为崇尚黄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色是至高无上的,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已得到证实。
人们印象最深的当属“黄袍加身”这句话了。着了黄袍的人就成为真龙天子,宋太祖赵匡胤在未穿黄袍时是没有资格坐皇帝宝座的。黄巾起义军的将士,一律头戴黄巾,其口号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时的天就是“黄”,与其他色彩无关。后来,诸朝历代对黄色都格外尊重,只有帝王才能用黄色,其他人不可擅用黄色。清雍正时大将年羹尧可谓功勋卓著,但他被判死罪,其中就有擅用黄色包袱和出门时用黄土填道等罪责。
那么,中华民族何以非要崇尚黄色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首先,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如黄钟、黄花、黄发、黄海(中央之海),甚至黄泉,因为加了一个“黄”字,便都成了美称。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视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中黄色最尊。因此,在历朝史料和小说戏曲中,常可看到黄色被视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色和御用色的故事。比如,黄钺(用黄金为饰的斧)曾作为君王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里就用“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来描绘武王伐纣的英武形象。
其次,古人认为黄色乃中和之色,它介于黑白赤橙之间,是诸种颜色的中央之色。《中·中庸·中和》说:“黄色介于黑白赤橙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央之色。”正如《白虎通·号篇》所载,“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这种“中和之色”,对于具有中和性格的中华民族,自然是极其值得崇尚的了。
另外,从中华民族的农耕经济及其对土地的特殊眷恋这一点上来看,黄土高原的肥沃保证了庄稼的丰盛和人畜的兴旺。黄字“从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见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管于·水地》)。华夏族世代息居于黄土高原,对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黄土大地,有一种特别祟仰而依恋的感情,并由此而对黄土之色产生一种景仰、祟尚的心理。《说文解字》云:“黄,地之色也”,《淮南子·天文训》:“黄色,土德之色”,《考工记·画绘之事》:“地谓之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由对养育自己的土地敬仰进而祟尚土地之色的心理基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人们视土地为本,而华夏民族世代居于黄土高原,对黄土大地有着深厚的依恋与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也是一种黄色情结。《说文解字》曰:“黄,地之色也。”既然如此,黄土地养育的子孙岂有不崇黄色之理?
中国人从降生开始就是炎黄子孙,离开时也要赴黄泉,一生都与黄色为伴。
古人为何要崇尚黄色呢?
古人为何要崇尚黄色,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中国以黄土高原为发源地,形成了以黄色为主色的地域文化。在古代,黄色被视为土地的颜色,也是皇帝的象征,代表中央,是五行之首。因此,黄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黄色在古代也被称为“帝王之色”,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常常穿着黄色的龙袍,黄色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古代社会,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黄色也成为了皇帝的专有颜色,普通百姓不能随意使用。
除此之外,黄色在古代还被视为尊贵、高贵、权力的象征,这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有关。因此,崇尚黄色在古代中国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体现。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