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正文

我国民间的财神都一样吗?

2023-07-26 08:55:02   频道: 常识

中国民间迎财神、祭财神的习俗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拜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其官职上加封神明。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佛教里也有财神,分别是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财神

先说迎财神。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迎财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财神”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利话。“送财神”的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夜,有时能接到十几张“财神”,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仍在延续。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上贴上一张财神像。据记述,旧时苏北张家港周围贴财神的习俗为,他们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其词曰:“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来年好福气;财神贴得不高不低,主人家里钱铺地。”主人则答曰:“靠富。”

再说祭财神。每到春节,举国各地均祭祀财神,祭祀方法各异。北方地区春节时,家家请回财神,供奉财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财神像。祭祀时边行礼边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清代俗曲则云:“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为果品,有广橘,兆示生意广阔;第二桌为糕点,多用年糕,意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有招财进宝的吉意。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见。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正财神”赵公明

世人祭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呼风唤雨,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做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因此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降疾病的瘟神。隋唐时期,《三教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物:一人执勺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文帝问太史张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灾福?”张居仁奏曰:“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张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数万亿,行于人间。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元伯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人性命,枉天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名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的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祭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

公正无私的文财神比干

旧时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祀。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祭祀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发。除了武财神赵公明外,还有文财神比干。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登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二者的区别就是: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态。

据记载,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是一位忠义之臣。时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失政。据《封神演义》载:商纣王被妲己(九尾狐)所迷惑,丧德败行,荒淫无道,巅倒伦常,又信费仲、尤浑等佞臣至朝政腐坏,丞相比干身为纣王的叔父,责无旁贷,不时力谏纣王,但被妲己等人视为眼中钉。

一晚,比干应纣王之命赴鹿台迎接群仙降临,当酒过三巡之后,他发现妲己及其所请来的神仙全是妖狐化身,于是暗中请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诛杀坦己的狐族,因此更令妲己含恨在心,设下毒计杀害比干。

一日,妲己面带病容地对纣王假说自己心病复发,绞痛难当,记得幼时曾得异人相救,以玲珑人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就愈,但若无玲珑心则此命休矣,妲己又虚言比干是一位忠贤之臣,其心必定是七窍玲珑,可借一片食之,病愈即还给他,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闻之,既怒且惊,慌忙中打开了姜子牙留下的锦囊来看,内藏有符诀及救命法术:将符烧灰入水,饮服于腹中可护住五藏六腑;剖腹摘心之后,在路途中若见有人卖“无心菜”,你就要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卖菜人若是答:“人若无心还活!”你便不死;但卖菜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你就即死矣!比干顾不得那么多,即依照锦囊内的方法去做!

他到了朝殿之上即破口大骂:“妲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又泣:“成汤先王!岂知纣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即拔剑剖腹,但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往腹内摘心而出,掷在地上,掩袍不语速往城门外去。

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即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是申公豹变的)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呜呼。

后传说,比干因服了姜子牙的灵丹妙药并未死去,而是来到民间广散财宝。比干生性耿直,公正无私,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无心无向,办事公道,所以被后人奉为财神。当时传说在比干的荫佑下做买卖的人,无偏无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骗,所以比干广为世人所传颂和敬奉。

生财有道的文财神陶朱公范蠡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97岁,几近百岁,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范蠡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情,识大体: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更不想归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乘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劳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其为相。范蠡叹息:“居家则累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作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

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重视,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在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定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延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

十八忌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就理所当然了。

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蟾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做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刘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准财神。

刘海蟾其实就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散财童子”,他曾在八仙故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豪放、旷达、潇洒,总是乐呵呵的形象,从而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希望、寄托,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

刘海蟾,原名刘海,是五代初的道士。他本名操,字昭远,又字宗成,又名哲,字元英,出家后改名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燕山(今北京)人。他曾为辽朝进士,后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平昔好谈养生的学问。一天,有个道士自称正阳子来见,他以宾礼相待。正阳子向刘海要了十枚鸡蛋和十文金钱,以一钱间一蛋高高垒起,垒成塔状。刘操惊叫起来:“太危险了!”道士对他说:“身居荣禄,足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海蟾顿时恍然大悟。这个正阳子据说就是钟离权,特意前来点化他的。

后梁太祖朱温于开平三年(909年)封刘守光为燕王。过了两年,即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僭称燕帝。刘操谏之不听,遂托疾挂印而去,并改名刘玄英,弃家远游访道。后遇吕纯阳授金液还丹之要,乃修真得道成仙,遁迹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清时华山尚有刘海蟾道场遗碑,惜今不存。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封“明悟弘道真君”,至元武宗时,又加封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以此看来,刘海是个悟后弃富的道士,本与财神无缘,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们所崇拜。《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刘海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做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金蟾被看做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据说,刘海用计收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为此,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