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
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棚屋舍。屋舍不但可以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的鬼神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降鬼降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放哨”,因此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的性命和财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荼和郁垒。传说他们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没说的,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魔鬼怪们望风而逃。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入,保护自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画二神图像或干脆写上二位的大名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开后世楹联(对联)之先河。
继捉鬼喂虎的神荼、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以后又出现以历史上的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荼、郁垒、钟馗等相比较,“神”味儿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儿。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二门神像通常贴在临街大门上,极其威猛,堪可镇住鬼魅。除秦琼、尉迟恭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北方还有以孟良、焦赞为门神的,可能二人的身世不太硬气,曾落草当过强盗,故不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屈尊降贵,在牛棚、马圈等处充当守卫——对付那些连畜生都不放过的小偷小摸。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武将门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