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正文

祭灶神风俗的由来及习俗

2023-08-09 09:29:51   频道: 常识

祭灶神风俗的由来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人们一大早就把好吃的东西摆在灶神的牌位前,然后嘴里不停地念叨,大意是让灶神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说他(她)一年来受到优待,请玉皇大帝赐福本家。随后还要拿出特别黏的糖,由大伙代替灶神吃,意思是说,即使不能上天说好话,也决不能说坏话,索性把嘴封住。

灶神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据《淮南子·汜论》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而《太平御览》一百八十六卷引《淮南子》佚文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这灶神忽而是炎帝,忽而又是黄帝,其级别还是蛮高的。有人说灶神原来是一位美女。据《经典释文》引司马彪语:“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这红衣女郎做了灶神,难免要受一些委屈,只是她与北方人俗称的“灶王爷”在性别上有了区别。

其实,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祭灶习俗与熟食习惯

发明熟食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赢蟒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白虎通·号》)。但是,随着火的发现,原始人将火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生产上,如出现刀耕火种;生活上,如出现熟食。自熟食出现,人们明显减少“多疾病毒伤之害”,对延长人类的寿命,显然是一重大贡献。而熟食与烹调食物设备的“灶”,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说文解字》里指出的:“灶,炊也……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汉五行志》里作了高度概括:“灶者,生养之本。”

那么,究竟是谁发明熟食与“创造食物”的“灶”呢?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如《礼记·礼器》篇里记载:“灶者,是指老妇之际。”东汉经学家郑玄不仅明确指出是妇女,而且认为创造食物的“灶”,亦是妇女。他说:“老妇,先炊者也。”(郑玄释:《礼记·礼器》)而与郑玄同一时期的经学家许慎则认为是祝融,他说:“为祝融,祀以为灶。”

对于此说,东汉时期的学者高诱加以解释,说祝融是“火正”,“死为神,托祀于灶”。后唐经学家孔颖达,将史前的“老妇”之说,与祝融为“火正”、“死为神”的解释相结合,提出合二为一的看法,就是为了祭祀发明熟食与“灶”的创造者,主张“祀火神而以老妇为配”。他说:“古者原奥神,礼器所谓燔柴于奥者也,盖老妇之际,历世奉以为炊。中夏则祭灶,而此奥配之。”

孔颖达的“合二为一”之说的基本特征是,既不称做祀“火神”,也不叫做祀“老妇,先炊”,而是统统合称做“灶神”。所以,此说不仅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生活中讲究“祀灶”的习俗,而且逐渐受到帝王的重视,如《五经异义》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孟夏祀灶,王者所祀,古之有功德于人。”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旧时民间传统八月十五拜祭月神,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几乎家家户户无一例外。不过在拜祭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禁忌,即“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民间信仰认为月亮是月神,又称月姑、月亮娘娘、月亮奶奶、太阴星君。拜月之俗始自先秦,魏晋时广泛流传,唐宋至明清一直盛行不衰。至今我国各地仍有许多中秋祭月的“拜月坛”、“拜月亭”、“拜月楼”等古迹遗存。据说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修造的供皇家祭月的地方;北京颐和园,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大臣、后妃和宫女祭月的场所。

过去拜月仪式很隆重,方式也很多。或供月光神杩,或以木雕月姑为神像,都把神像供在月亮出来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焚香烧纸,下跪叩拜。《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官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清嘉录》载:“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有些地方的妇女边拜月还边念叨:“八月十五月亮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苏州的妇女们则盛行“走月亮”。据《清嘉录》载,中秋夜,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结队出游,或拜亲访友,或到尼姑庵寺庙上香,直到鸡声响起,还婆娑于月下。

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从民间相传看,拜月的主角都是妇女,祭灶的主角都是男性。中秋节男子可以赏月、玩月、咏月,但一般不去祭拜。腊月二十三送灶,则是“男儿酌献女儿避”。为什么要“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呢?据说是因为月神为女性,且为漂亮的仙女,嫦娥奔月就是这种传说的一个嬗变形态;而灶神是男性,又是个美男子,他娶了郭丁香以后,还与王海棠勾搭成奸,是一个淫夫形象。男子拜月,女子祭灶,有“男女授受不亲”之嫌,甚至恐怕抵挡不住诱惑,会产生想入非非或节外生枝的事情。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