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正文

我国的民族种类简介

2023-07-19 10:19:26   频道: 常识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古代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有“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阿昌语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其中分为梁河、陇川、潞西三种方言。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族语,有丰富的口头文。阿昌族喜欢吃酸性食品,大多以米饭为主食。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小伙子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阿昌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鬼神和神灵,信仰道教,祭天地灶君等神灵。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还有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窝罗节、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

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口约为185.81万人,汉称“滇僰”、“昆明蛮”,唐代称“白蛮”,“西爨”,“白爨”或“洱河蛮”,“下方夷”,元代称“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白族使用白语,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用汉语。白族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乳扇为主食。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将辫子垂于背后或把辫子盘在辩手头上,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白族重要的节日“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在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保安族用保安族语,属阿尔泰语并系蒙古语族,无本族语言,通用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少部分人也信奉新教。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禁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骡肉、蛇肉、火鸡肉等以及一切凶禽猛兽的肉,忌食动物的血,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非经阿訇念经而屠宰的牛、羊、鸡肉,忌饮酒、抽烟,不能用鼻子闻食物,不能将剩茶、剩饭倒在地上,女主人在厨房做油炸食物时,客人和家人不能进入厨房;保安族严禁与非伊斯兰教民族通婚,如若通婚,对方婚后必须立即改信伊斯兰教;妇女必须戴着盖头出门,不能留长指甲;不能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认为这样不吉利。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几个传统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地区。布朗族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佤族语、汉语,无本民族文字,少部分人会汉文与傣文。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布朗族崇拜自然,大部分人过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布依族用布依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他们没有本民族文字,现在大部分人通用汉文。布依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统一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在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这是一个必要的礼节也是对主人的尊敬。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朝鲜族用朝鲜语,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能吃。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带有民族特色的家庭节日,即婴儿出生满一周年、回甲节(60岁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

斡尔族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新疆西北地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荞麦面、饼为主。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生活中大部分人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都身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也有人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傣族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族语和西双版纳傣语,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等。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信仰小乘佛法,但还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

德昂族

德昂族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市与镇康县,曾称“崩龙”族,被称之为“古老的茶农”。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少数地区通用傣语、汉语、景颇语,有文身习俗。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禁忌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

东乡族

东乡族人口数约为51.38万人,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乡族自治县境内,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东乡族使用东乡语,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东乡族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骡肉、驴肉和自死动物及动物血;吃饼和馒头要掰开吃,不能整吃;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递烟敬酒,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有老教、新教、新兴教三个教派,主要的三大宗教节日,尔德节、古尔邦节和圣纪日。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侗族最早称“仡伶”,明、清两代曾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他们没有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林木,农业以生产鱼粳稻为主,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如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等一切凶器,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是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在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其中禁忌的标志是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吃新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为至高无上之神。

独龙族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等地。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独龙族只有一个节日便是过年,在农历腊月,现在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独龙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独龙族的道德传统,独龙族始终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淳朴的社会风尚。

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本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还有种说法是“使用训鹿的人们”。鄂伦春族人口约八千一百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有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很常见。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现在通用汉文、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在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口约1.56万人,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俄罗斯族信仰大多为东正教,俄罗斯族宗教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中做晨祷和晚祷,一种是到教堂去听神父宣经布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习惯使用俄文,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列巴俄式煎菜。俄罗斯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也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其中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降灵节、旧历年、主领洗节等。

鄂温克族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人口约2.6万人,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鄂温克人都是以放牧为生,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人们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则是通用汉文。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习惯上主要有对动物的崇拜,图腾的崇拜和祖先的崇拜。

高山族

台湾当局称高山族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又称“原住民”、“山地人”。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高山族人们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本族文字,不同地区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重要节日有:播种祭、平安祭、“阿立”祖祭、丰年祭、竹竿祭、猴祭与大猎祭、矮灵祭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

仡佬族

现今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族语。仡佬族以种植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这两种作物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仡佬族人的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是由染色羊毛和麻所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大多绣着鳞状的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为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仡佬族大多信奉道教,但也有的信奉佛教。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56个民族中位居首位。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可分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等。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以米饭为主食,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但没有普及。哈尼族信仰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原始的万物有灵。

哈萨克族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哈萨克族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天、地、日、月、星宿、水火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并且是在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以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本名族文字,通用汉文。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随着社会的发展赫哲族现在的饮食和汉族相同。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崇拜和自然的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回族

回族在中国目前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通用汉语、汉文,其次为阿拉伯语,由于回族分布广,所以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大多还是以面食为主。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各方面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的主要是颂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基诺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主要从事农业,并且善于种茶。基诺族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但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基诺族盛行祖先崇拜,并且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尊敬长老,宗拜太阳,其中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人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谰沧县等地。景颇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使用景颇语,也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瑙纵歌,“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景颇族人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的鬼灵都能对人起作用,景颇族过去重鬼魂观念。供奉的鬼有三种:天鬼、地鬼、家鬼,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水族

水族人口约34.5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被称为“水书”,但只有40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宗教活动使用。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食。水族有自己的历法,其最隆重的节日为端午节,水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灵,生死、疾病、灾荒等都请巫师占卦念经,杀牲祭鬼。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突厥语,柯尔克孜族族人自称,意思是“四十个姑娘”,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红色”等含义。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用柯尔克孜语,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柯尔克孜族居住在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住在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柯尔克孜族中最受重视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丧葬和婚礼。柯尔克孜人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牛;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柯尔克孜族人曾长期信仰萨满教,现在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拉祜族经济主要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部分人可以兼用汉语和傣族语,通用汉语,其中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忌正月初一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妇,借宿时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许打骂狗,禁止杀狗,忌食狗肉。拉祜族过去信仰原始宗教和大乘佛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只要逢节日过年,家家都要赕佛和敬祖。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地区,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因居住地不同,各地的方言差异较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有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珞巴族以崇拜鬼神为主,相信万物有灵。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珞巴族居民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如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与四川省的西昌、盐边等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的节日众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黎族

黎族人口大约124.78万人,主要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1957年用拉丁字母创制文字,并且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三月三爱情节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禁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黎族没有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满族

满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可见一斑,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最多。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等地,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现满族人通用汉语、汉文,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满族的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等节。

毛南族

毛南族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一带,人口约10.45万人,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通用汉语,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系统,而是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毛南族信仰道教和佛教,崇拜多神,迷信活动也较多。

门巴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通用藏语,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门巴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信仰喇嘛教,在一些地区也信仰原始巫教。

蒙古族

蒙古族自称蒙古,又被称为马背民族或者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东北三省等地,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蒙古民族有很多禁忌如:火忌、水忌、奶忌、禁忌年小者摸其头部,忌虐待牲畜、禁忌在居住地或者是牲口附近大小便等。藏传佛教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苗族

苗族人口约894.01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主要是大散居,小聚居,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业类。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通用汉语。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期间“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但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仫佬族

仫佬族人口约20.7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无本族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族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节日较多,一年中除十月、十一月外,其他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三年一次的“依饭”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有庆丰收、保人畜的意思。仫佬族忌挖煤时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仫佬族崇信多神,有的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市及其周遍各县,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地也有分布,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讲纳西语,纳西族人早在公元7世纪就创建了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与音乐文字哥巴文,但没有通用,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纳西族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但还有一部分人是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纳西族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外人不许观看。忌在门槛上坐或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怒族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史称怒人、弩人、怒子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等地。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无本民族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传统节日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怒族崇拜图腾,并信万物有灵。其中怒族中的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普米族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普米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兼营家庭手工业。普米族大多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但大都使用汉文。普米族群众崇拜神,祭祀祖先,还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普米族崇拜巴丁刺木,对老虎的崇拜来自古代的图腾,此外还有崇拜多神的信仰习俗,把日、月、山、川等自然现象和动物均视为精灵,加以崇敬,祭祀。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妇女分娩时,男子不得进入产房。

羌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的禁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此外,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人口约10.45万人,撒拉族人民自称撒拉尔,简称撤拉而得名。撒拉族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部分撤拉族人民会讲汉语和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现青壮年多通汉语。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撤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禁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做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畲族

畲族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口约70.96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99%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畲族十分重视祭祖,禁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塔吉克族大多数说塔吉克语的色勒库尔话,少数说塔吉克语的瓦汗话,均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塔吉克族的节日有春节、播种节、引水节等,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塔吉克族人曾经信奉过袄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居民现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塔塔尔族现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牧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其中萨邦节是塔塔尔族独有的节日,也称犁头节,一般定在每年的六月份举行。塔塔尔族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一起住宿时忌在室内大小便,与人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塔塔尔族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有群众的地方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裤衩到塔塔尔人家里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人口约802.81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语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土家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在宗教方面,受汉族影响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土族

土族人口约有24.12万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忌讳有人在牲畜圈附近解手。忌讳当客人的面吵架或打骂孩子。土族的寺庙大殿或家庭佛堂内禁止去过暗房(月房)的人和服丧的人进入。土族有忌门的习惯,比如生了孩子、发现传染病等时,别人不得进入庭院。忌门的标志是: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插上柏树枝,或在大门旁煨一火堆,有时在大门旁挂上系有红布条的筛子。

佤族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1962年定名为佤族。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族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居民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分配食物,依次平均分配完毕,喜食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受傣族影响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区传入基督教。佤族禁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或联合,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现在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无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族杂居,所以语言与维吾尔语、塔塔尔语十分接近,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乌孜别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锡伯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其中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锡伯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抹黑节、杜因拜扎坤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里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人口约有263.74万人,是中国南方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密林之中。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人们大多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族语言和苗语。瑶族的主要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便是彝族自己的文字,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民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传,民间口头创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黄黛成》、《萨里玛珂》、《我们来自西至哈至》是裕固族的著名民歌。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藏族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并同时兼营农业。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公元7世纪前期属汉藏语系。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壮族

壮族人口约1617.88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京族

京族人口约2.25万人,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居住在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海岛上,被称为“京族三岛”。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没有文字,现在京族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唱歌的节日)。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其中也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